国际标准期刊号: 2161-0665
P·Syamasundar Rao
Rubio-Alvarez 等人报道了第一个治疗先天性心脏缺陷的经导管介入治疗。[1] 1953 年,他们使用改良的输尿管导管进行了肺动脉瓣切开术。十年后,Dotter、Rashkind、Porstmann 及其同事分别描述了外周动脉狭窄病变的进行性扩张、球囊房间隔造口术和动脉导管未闭的经导管闭塞术。本综述的目的是介绍基于导管的干预措施在儿童心脏病治疗中的这些和其他历史发展。1. 球囊血管成形术/瓣膜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固定主动脉瓣下狭窄、自体主动脉缩窄、术后主动脉再缩窄、肺动脉分支狭窄、二尖瓣狭窄、以及川崎病后出现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2. 支架用于扩大肺动脉分支、全身静脉、Mustard手术后的全身和肺静脉通路、主动脉、右心室流出道、肺静脉和天然右心室流出道的狭窄病变或保持肺动脉导管开放。闭锁和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以及保持狭窄的主肺侧支血管的通畅、手术创建但阻塞的分流器或急性血栓形成的分流器以及覆盖支架;3.经导管封堵心脏缺陷,包括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和主肺动脉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