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期刊号: 2153-0637
黄伟玲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女性雌激素依赖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外异位生长。尽管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理论,但尚未相继证实其是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人体的所有组织都包含多种微生物群,它们在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特定组织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健康个体的微生物菌群在不同解剖部位之间可能存在显着差异。这包括女性生殖道,特别是阴道,其中含有以乳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此外,还为子宫内膜定义了一个核心独特的微生物组,其中还包括乳杆菌属。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研究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由微生物失调引起的可能性,即子宫内膜内自然微生物群落的显着变化可能会降低该组织中的粘膜免疫调节,同时引起病原菌的扩张,从而引发局部组织炎症,从而使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永久化。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以雌激素依赖性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外良性异位生长为特征的疾病,通常发生在盆腔区域。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育龄妇女以及表现出盆腔疼痛和不孕症的妇女中更为常见。子宫内膜异位症似乎最常见于 25 至 45 岁左右的女性。此外,45% 至 49% 出现骨盆疼痛的女性,
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年不孕。该疾病通常与痛经(月经疼痛)、性交疼痛(性交疼痛)、排尿困难(排尿疼痛)、盆腔疼痛和不孕有关[6-9]。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初潮早和绝经晚、月经周期短和月经出血多,以及长期接触内源性雌激素和接触破坏生殖道内正常内分泌稳态的化学物质。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根据病变的解剖位置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这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病情进行序贯治疗和管理。目前仍缺乏早期识别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方法,这意味着临床医生必须严重依赖侵入性外科手术来确认该疾病。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选择较少,手术干预仍然是大多数患者的主要选择。该疾病缺乏治疗方法,这主要是由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细胞和分子基础了解不足。一些研究试图衡量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受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国家和种族的后续费用。这些研究表明,这种疾病给受影响的人带来了重大的社会、身体、心理和经济负担,鉴于它会对受影响妇女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生殖能力和工作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骨盆疼痛是导致受影响女性工作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会极大地妨碍其他日常活动。因此,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以多因素的方式对女性的生活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这促使人们更仔细地检查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已经提出了几种理论,然而,微生物失调对该疾病发展的贡献却鲜有研究。现在人们知道,人体具有广泛的微生物菌群,这些微生物菌群是在生命早期就建立起来的,并且每个组织都表现出独特的微生物菌群,这是由各个组织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决定的。科学家发现,正常的微生物群可以对宿主产生直接的健康益处,如果健康细菌和病原体之间达到平衡(即微生物失调),这可能对疾病的发病机制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微生物群的作用已经从肠道和皮肤延伸出来,这是微生物栖息的两个主要粘膜部位。现在很明显,微生物群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可以影响各种身体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与 2 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恶性营养不良等代谢性疾病。这篇综述将概述最近的一些研究,这些研究检查了女性生殖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同时也探讨了微生物失调如何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有关。疾病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缺乏明确的发病机制,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障碍。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最广泛支持的理论是月经逆行理论。该理论支持这样的观点:在正常的月经过程中,子宫内膜组织和细胞通过输卵管回流到卵巢,随后进入腹膜腔并异位移植到腹膜腔中的泌尿生殖组织。伯尼和朱迪斯解释说,经血在健康女性的腹腔液中很常见,这在患有先天性流出道梗阻的青春期女孩中很常见。此外,非人类灵长类狒狒通过宫颈上结扎诱导月经逆行,导致组织学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然而,对逆行理论的挑战是,据观察,大约 90% 的女性会出现月经逆行,而只有 15% 的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意味着还有其他因素导致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鉴于逆行经理论尚无定论,人们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理论。其中包括总结的干细胞着床理论、体腔化生理论和苗勒管残余异常理论。尽管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科学证据的支持,但它们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展缺乏绝对的关联。尽管提出了这些理论,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明确发病机制尚未确定。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征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因为通过对患有和不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血浆和腹膜液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患有该疾病的女性的腹腔液中活化的巨噬细胞数量增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炎症状态进一步相关的是一系列可溶性介质的增加,包括: 趋化因子:巨噬细胞抑制因子 (MIF)、MCP-1、RANTES [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 INF-γ IL-8、IL-9、IL-17。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还有血管生成和神经生成因子、G-CS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膜巨噬细胞和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病变中观察到核因子κβ(NF-kB)激活增加,导致炎症和细胞增殖上调以及子宫内膜细胞凋亡下调。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确定了与该疾病相关的某些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即如总结的那样,在 Wnt4、Greb1、Vezt 和 Kdr 基因附近的染色体上发现的那些。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假定的易感基因如何影响异位组织生长的建立或受影响个体内的免疫炎症反应。SNP 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遗传因素被认为是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动物模型 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细胞、分子和遗传基础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自发发展而被广泛用作该疾病的模型和临床前模型。而且,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以通过诱导逆行月经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建立。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被认为是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合适模型,但伦理和高成本限制限制了其使用。小鼠模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因为它们更具成本效益且易于维护。然而,小鼠无法自发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因为它们缺乏月经能力。为了在小鼠中复制这种疾病,必须将受体子宫内膜组织引入小鼠体内,无论是来自同基因动物还是通过异种供体组织。然而,最近的发现已经确定刺鼠(Acomys cahirinus)是第一种已知能自发月经的啮齿动物。随后周期性子宫内膜脱落和修复。这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未来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合适、但仍然易于使用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小鼠模型。